全球防疫人類活動減少 NASA稱現時地球景象罕見
Updated: Jan 4, 2022
新冠肺炎 COVID-19 迅速於全球蔓延,人心惶惶之下,人類的各種活動都進入停擺狀態,地球反而因此獲得了休息的機會。禍兮福之所倚,福兮禍之所伏,意思是禍與福實際上是互相依靠,並可以互相轉化的。先不說現在的情況是禍大於福,還是禍福參半,一場疫症卻為我們帶來了重要的啓示。

隨著社交活動、工業活動,甚至部分商業活動暫停,雖然令各國經濟付上代價,但比起地球長年以來因為種種人類活動所獻出的代價,卻是九牛一毛。疫情的出現,令到某些國家的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量顯著下降。芬蘭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的分析師 Lauri Myllyvirta 表示,從 1 月下旬開始的 4 星期內,與去年同期相比,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25%。

美國太空總署 (NASA) 和歐洲太空總署 (European Space Agency) 的污染監測衛星也發現,中國的空氣污染急劇減少。而令人驚訝的是,1 月停在中國的二氧化氮雲,在 2 月也好像蒸發了。二氧化氮是透過燃燒煤炭燃料產生的,而NASA發現,中國境內的煤炭燃燒減少了36%,正正是由於工業活動的銳減。可想而知,發電廠和其他工業設施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有多大。NASA 指出,其他國家也觀察到類似的減排,但中國空氣污染的急劇減少尤為迅速,這樣因特定事件導致的大範圍污染物迅速下降,是從來沒見過的景象。
當然,除了工業活動,汽車的碳排放量亦不容怱視。意大利在疫情大規模爆發並採取遏制措施後,大氣中二氧化氮的濃度也急劇下降。近年來,意大利致力減少排放量,主要以開採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為國內供電,因此專家認為,意大利排放量進一步下降的主因,在於道路汽車的減少。更甚的是,威尼斯著名運河的水,由以往混濁不堪,變成現在清徹如畫,就連河道內魚兒游過也能清晰看到。

加州大學應用研究聯盟 CoolClimate Network 總監 Christopher Jones 概嘆:「假如我們能像應對疫症一樣思考如何為氣候變化做準備,也許會有積極的結果⋯⋯相信這個宏觀課堂對我們日後都很有參考價值」。

地球人是時候認真反思過往對地球所作的一切,並且從小處著手,展開環保生活。正如店主跟店內不同品牌的理念一樣,創立品牌是希望從自身開始推廣環保訊息,假如人人都多走一步,地球必定會變得更美好!